全国空降24小时服务联系方式_全国空降app下载安装,全国同城空降快餐群,怎么找喝茶联系方式

网站首页 / 农村创建

徐淙祥:带动更多农户为建成“千亿江淮粮仓”多打粮

阅读次数:1624 编辑: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4-07-18 14:17
[字体:  ]

846.84公斤,徐淙祥今年再次刷新了自己的小麦亩产记录。与两年前相比,亩产增加了28.32公斤。

“两年来,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的嘱托,认真总结自己的种粮经验并分享给广大农户,帮助他们提高小麦产量,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徐淙祥表示。

今年年初,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并为千亿斤江淮粮仓画出了“路线图”。

号角已经吹响,72岁的徐淙祥老骥伏枥,用实际行动践行“要用科技让乡亲们多打粮”的承诺,为早日实现“千亿江淮粮仓”目标贡献力量。

培育“芯片”,打造小麦“高产基因”

20240718095420459_jvqicQfP.jpg

7月8日小暑第四天,烈日当空,农田里酷暑难耐。但在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高产攻关试验田里,一个身影蹲坐在田间,耐心细致地检查着大豆玉米的生长情况。他就是徐淙祥。

今年夏种以来,天气干旱少雨,影响了庄稼出苗生长,但徐淙祥种植的大豆玉米不仅苗齐苗匀,而且长势旺盛。他欣慰地说,庄稼长势好,原因除了及时灌溉,还与他选种的优良大豆玉米种子有很大关系,这些种子具有耐旱耐高温、稳产高产等优点。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了50多年地的徐淙祥,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放弃进城的机会,毅然回到农村种地。很快,他就发现这样一个现实:当时,我国小麦亩产不足300公斤,而发达国家能达到500公斤。

善于思考的徐淙祥最终发现,种子是造成国内外小麦亩产差距的重要原因。为破解“卡脖子”问题,他很早就建设了高产攻关试验田,搞起了对照试验,从而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农作物种子。

徐淙祥的这个方法延续至今。在他流转的1230亩地中,300亩是试验田,比对30多个农作物品种长势,其余900多亩则是用作规模连片推广示范。

不仅如此,徐淙祥还加快推进对种子关键技术的攻关,通过杂交逐年选育,培育出“太丰8号”“太丰3号”等小麦新品种和“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截至目前,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品种2个、大豆品种4个。

优良的种子,让徐淙祥收获的粮食越来越多。在徐淙祥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种上了优质种子,粮食产量逐年递增。“有了新品种,再配上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乡亲们种的小麦在平均亩产500公斤的基础上再增收150公斤没问题。”

数据显示,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大背景下,太和县坚持“育繁推”一体化推进,全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其中优质专业小麦种植面积达135万亩,占比超90%。有了优良品种的加持,2023年,阜阳市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总产达537.2万吨,同比增长0.8%,“百亿江淮粮仓”地位更加稳固。

科技赋能,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规模出效率,科技创高产。”看着不远处正在安装的移动式喷灌设备,徐淙祥又念起了自己的“种地经”。

目前,徐淙祥流转的土地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新建水渠护砌,增加移动式喷灌设备。“新的喷灌设备不仅效率更高,而且在家里就能远程作业,非常方便。”徐淙祥满怀期待地说道。

说起科技给农业带来的改变,徐淙祥如数家珍:安徽省农科院改造的新型播种机,提高了镇压效果,让土壤更加保墒;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不仅摆脱了对人力的大量需求,而且效率高得多,一天能施肥打药300亩地……

看着合作社库房里一个个先进的农业机械,徐淙祥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这些“大家伙”,别说种1230亩地,就是120亩地,他也忙不过来。

说起省里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的目标,徐淙祥满怀信心地表示:“一定可以实现。”

徐淙祥的底气来自近年来全省上下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和智慧农业工程为支撑,大力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他看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在于农业机械化,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普及和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粮食的生产效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徐淙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全程靠人工种植小麦,每亩地成本1500元左右,而全程机械化种植一亩小麦,成本只要大约六七百元。他的合作社成立了农机专业服务队,现有自走式喷灌机、大型收割机、土地深耕机、打捆机等10台(套)农机,还成立了植保队,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生产。

科技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借助智能型虫情测报灯、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农作物病菌孢子自动捕捉培养系统,徐淙祥无论人在哪里,只要打开手机软件,农田的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到气温气压、虫情病害等情况,一目了然。

小麦亩均产量从不足300公斤到800多公斤,徐淙祥不断刷新自己的记录,他在见证了我国农业飞速发展进程的同时,也成为依靠科技促进粮食增产的“带头人”。

示范带动,种粮大户不断涌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总书记说得很实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种粮大户发展好了,抗风险能力强了,规模经营优势上来了,示范带动效应就凸显出来了。”徐淙祥说。

20240718095420460_q7umAO8U.jpg

2022年9月,太和县成立种粮大户协会,徐淙祥任协会会长。协会积极开展大户带小户,小田变大田,全粮大托管的服务,目前已发展会员500余名,拥有耕地约15万亩,带动小农户3万户。种粮大户协会会员牵手小农户,利用种粮大户协会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分工优势、市场优势,给全县小农户学习科学种粮搭建平台,把种粮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广到广大小农户中。协会与安徽农科院皖北分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多家单位合作,开展农机农艺融合、新型农机推广对接等行动,为小农户提供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和优质、可获取、易应用的农业科技服务,解决农户在产前、产中、产后遇到的一系列难题,积极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协会对接农资生产厂家,实施带量采购,平均农资成本减少10-15%。

在徐淙祥的带动下,他所在的旧县镇这几年小农户靠种粮挣到钱、得实惠的人多了起来。一些小农户在政策支持下,加大投入,流转土地,走上了规模种粮的道路。一些过去的种粮大户更是奋起直追,有的种植规模甚至超过了徐淙祥。截至目前,太和县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已经超过3000户,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36.5%,较2022年6月份增长3.7%,其中50亩以上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65.3万亩,300亩以上种粮大户流转土地集中连片种植19.32万亩,占比13.0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徐淙祥始终牢记肩负的重任。为了更好地保护种粮大户的积极性,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徐淙祥广泛征求种粮大户和广大村民的意见和想法,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出了关于修改完善《农业保险条例》和关于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法两个议案。

“今年之所以把目光放在建议修改完善《农业保险条例》上,是因为只有《农业保险条例》进一步完善,才能更好地保障粮食优质高产、稳产增收。以前条例规定了保低产不保高产,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根据目前种粮大户的实际情况,高产示范田也需要参加农业保险,只有这样才能解除种粮大户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在科学种粮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多种粮、种好粮,农业发展才能越来越快。”徐淙祥说。

来源:安徽日报客户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